台灣北部地區D屬痢疾桿菌(Shigella sonnei)散發案件關聯性分析

2004 
台灣地區歷年D屬痢疾稈菌(Shigella sonnei)感染案件以90-91年最多,各縣市案例以北部三縣市山地部落最為嚴重。為明瞭北部地區散發感染菌株之關聯性與分子差異性。本實驗選擇北部地區散發病例(sporadic case)分離株,包含宜蘭大同鄉38株、桃園復興鄉22株及新竹尖石鄉20株共計80株,利用抗藥性試驗(Disk diffusion)、質體輪廓分析(Plasmid Profile Assay, PPA)與脈衛式電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等基因分型(genotyPing)方法,進行分子差異性比對分析。 單一抗藥結果顯示,對ampicillin抗藥比例有16%(13/80),抗頭孢類第三代 ceftiriaxone比例為10%(8/80),quinolones屬nalidixic acid藥物為94%(75/80),對ciprofloxacin則無抗藥菌株;不同地區間抗藥型態顯示,新竹尖石地區20株對 ampicillin、ceftiriaxone抗藥比例題為45%與40%,對nalidixic acid則有100%抗藥性;桃園復興22株,只有5%抗ampicillin, 對ceftiriaxone無抗藥菌株出現,宜蘭地區38株則有3株(8%)對alllpicithn具抗藥性。多重抗藥圖譜(Antibiotic types)顯示,新竹地區有8株多重抗藥性菌株(對 AM、Su、Te、CRO、NA;MDR-types),宜蘭地區有3株相同型態菌株,桃園地區則無。另外,對AM、Su、Te、CRO、NA(S-types) 特定感受性(susceptible)藥敏型態有3株,對AM、Su、Te、CRO感受性亦有3株分別在不同地區出現。分析不同地區分離菌株之質體型別(plasmid types)顯示,宜蘭地區38株可分感6型(Pl~P6)差異性最大,主要為Pl型帶有1.7kb、2.3kb、9kb及20kb4條質體,與P2型僅9kb質體差異,而P3型則增加1.2kb。新竹尖石地區分感3型(P1、P3、P7), P1、P3型與宜蘭地區相同,而缺少20kb質體為特定P7型別;桃園地區菌株則出 P1、P7與P8的3種型別;其P1、P7型與宜蘭、新竹相同,有少數特定P8(編號26)型別之質體型態。以Xba-I限制酶脈衝電泳圖譜分析,將80株不同地區散發菌株區分感6種脈衝圖型(Pulse types,X1-X6)及三種亞型(X1a,X1b,X1c),主要X1型別為主;宜蘭地區分感X1~X4與X1a,X1c型,桃園X1、X5、X6及X1c型,而新竹地區則只有X1、X1c二種型別。另一限制酶Sfi-1則同樣有6型脈衝圖譜(S1~S6)與S1a,S1b,S2a亞型,而宜蘭地區主要為S2型別,但新竹、桃園地區則為S1型。這些圖譜差異性是位於48kb至450kb大小的DNA片段,差異在4條DNA 帶狀為主。 由菌株親緣性樹狀圖差異顯示,不同脈衝型別間(X1-X6)差異係數在0.41-1.0,質體型別差異在0.56-1.0,顯示各型別間有明顯差異性;進一步分析各地X1型親緣性相似度則為95%,主要X1、P1分子圖譜,有明顯比例出現在不同地區,推測北部地區分離菌株間歇彼此有密切分子相關性存在。各地區菌株型別分佈比較,宜蘭地區菌株型別有較明顯差異,顯示該地區複雜分子型態可能與環境因素或其他易感因子所致;另外,菌株抗藥圖譜顯示,不同地區抗藥型態迥然不同,諸如新竹尖石地區有高比例多重抗藥性菌株與宜蘭特定抗藥型態菌株,顯示民眾有不當用藥習慣或由外來菌株交互感染所致,然而這些特定型別菌株是否源自本土或境外移入,是否具有較強致病因子或特性,均須進一步研究探討。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