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八九五》的歷史地景-主、客異視閾的衝突

2014 
以空間與時間構築出的歷史地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尤顯糾葛,不同學理、不同政治主張至今仍莫衷一是,在文學藝術的展演上,更充分展現豐富的觀點表達。電影《一八九五》以1895的乙未戰爭作為鋪陳敘事的主軸,在歷史地景的詮釋上卻與原著《情歸大地》迥異,除了涉及導演與作家出生於不同世代,或亦可稍窺這個複雜課題在時間推移後的劇烈變化。本文以電影《一八九五》作為研究主題,該片以台灣在1895年、由清朝割讓給日本後,發生一連串台灣人民自組義勇軍抗日的史實「乙未戰爭」為主線,導演藉由這段歷史地景,運用複雜的顯、隱雙線鋪陳觀點,勾勒出更深沈的歷史詮釋。本文則由歷史地景作為解構電影詮釋的基礎,分由台灣的歸屬、地景空間的轉換符碼、性別超越與土地本質三個視閾的研究架構,解析電影文本;希冀深入導演在複雜的主、客異視閾衝突中,希冀引發觀者的思維空間,及創作背後超越現象的終極關懷。
    • Correction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