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的越界書寫與現代性想像: 以徐鍾珮、吉錚、三毛為例

2017 
現代性想像的概念,源自於後殖民理論的東方主義視線與西方主義的回眸,現代性成為相對光譜,「西方」成為現代性的代言人。對第三世界國家而言,必須面對遲來的現代性焦慮,以及必須急起直追的窘境,因此,複製西方國家的腳步已成固定不變的程序,凝視西方並將西方所嶄露的現代性印象作為複製依據,其實就是一種對現代性的想像。在現代性的光譜上,也將先進與西方國家相聯繫、將己身放置於落後的一方。當現代性想像被侷限為「西方」時,那麼落後的焦慮就會一直出現在後殖民的社會裡,透過凝視西方、凝視自身,並與西方投射過來的視線相交錯,形成難以言說清楚但始終如影隨形的現代性想像。   透過分析三位作家的生命經驗,第二章以徐鍾珮開展現代性想像軌跡,從她歷經的五四餘波、新生活運動與女德復興運動、抗戰的「重慶精神」間的交互作用,發現徐鍾珮呈現出的矛盾,實乃深受民族主義影響之故。徐鍾珮前往英國的經驗,也促使她觀察到這些理念被實踐的具體過程與現象,在徐鍾珮眼中,一樣是沒落帝國,英國將節儉愛國實踐徹底,卻幾乎人人毫無怨言,在她眼中指涉文明與進步的現代性意涵,不在於物質上的進步,而在於整個國家如何齊心面對現況與未來,而這也是她民族主義與現代性想像結合後,作為余風時的主要論述。   第三章的吉錚為美國夢的代表,她前往美國留學成家,卻意外從台灣的階級中心走向美國的邊陲,當她帶著台灣社會集體對文明進步、良好發展的期望而來,卻在現實中不得不悄然落淚。美國夢實踐與破滅是現代性想像濃縮於她身上的結果,物質的現代性想像獲得滿足後,轉而追求精神層次上的現代性,這已經和台灣社會集體的美國夢氛圍有所不同。同時,吉錚的多重身分彼此之間拉扯,既有外省二代開始面臨的失根焦慮:祖國(中國)、成長地(台灣)與該往的終點(美國)三者之間,難以寄託認同;而女性的社會侷限,使得在異地的孤寂和辛苦更為顯目。   第四章更進一步的以三毛的精神叛逆進行分析,首先爬梳她早期的作品與家書,拼湊出她對於赴美的質疑與文化中國的認同內涵,再以她的沙漠書寫與迦納利群島書寫進行參照,在行文中三毛展現了被觀看-觀看-反觀看的三角視線關係,呈現雙重東方主義的多重結構。促使三毛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國家地理雜誌》原先設定的閱讀群眾便是歐美知識分子,三毛在這樣的環境中,雖以叛逆之姿前往沙漠,但更多的還是證明自我、對台灣現有的現代性想像和留學途徑有所微詞的結果。當時台灣的外交困境、經濟使三毛追求心靈自由、以中國認同自居的散文炙手可熱,遂成三毛旋風,但也因此可以窺見文本中三毛質疑台灣社會裡的現代性想像仍需以「西方」作為背書。   本文選取三位女作家的越界書寫與生命經驗,進行現代性想像的對話。藉由越界的過程中,感受光譜上相對位置的「西方」與「東方」之間的視線交錯,藉由成為異域的他者,更能清楚回眸台灣社會,並突顯「現代性」的想像痕跡。「現代」是相對概念,因此在與他國的互動中,感受、衝擊都有助於理解後殖民社會裡的現代性焦慮,以及對現代所抱持著想像內涵。三人所勾勒出來的現代性想像都擁有強烈的時代因素,徐鍾珮的固根、吉錚的失根,到三毛的復根,三人的現代性想像,卻依舊無法脫離後殖民視野的脈絡。筆者將現代性想像的概念融入作家與文本之中,試圖討論時代因素,與象徵心靈狀態的文本若干,直指現代性想像在越界書寫中,不僅是自我期許與實踐的想望,也帶著觀看與被觀看的視線和省思,藉由越界的過程,在主體與他者間變換身分,進而更顯著地看見現代性想像的痕跡。
Keywords: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