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變患者“居家照顧”之研究探討

1980 
腦血管疾病俗稱“中風”(stroke),1936年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第16版才有C. V. A. (腦血管意外)的稱呼,而於1970年Virchow. Schiller特別提倡此稱謂。終究不十分科學,且此病之發生到底不是一朝一日所造成的,故仍以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腦血管疾病)或Cerebral Vascular disorders (腦血管障碍)稱之較好。已在開發國家中現已成為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日本C. V. A.死亡率佔世界第一位,而在臺灣自民國52年開始就一直佔十大死因的第一位。其分類可分為:(1)腦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2)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3)短暫性腦缺血設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4)蛛蜘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在臺灣多數為腦出血之C. V. A.,預後差,發病後一個月死亡率達80%,大部分是由“高血壓”引起,故應控制高血壓來治療。而美國多屬於腦血栓之C. V. A.,預後較好,說兩一個月內之死亡率只佔20%,大部分由於風濕性心臟病,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而引起,故對於住院之病人應加強“保健”之工作,多作衛生教育,而一般人應鼓勵定期量血壓及作健康檢查。接此次調查結果,腦中風發病因素與年齡、高血壓疾病、吃高胆醇及甘油脂、含鈉過多之飲食有關,有時與工作之忙碌緊張有相關聯,運動之缺乏,體重的增加,往往也是因素之一,故一個人在30歲以後應開始作防範,以達到第一級之預防工作。居家生活之照顧,應自日常生活之訓練如扣扣子、洗臉、刷牙、吃飯時開始,由此可了解過動協調之能力。並應定期鼓勵量血壓,最好能自家準備或由公衛護士定期到家中給予測量。復健運動之實施應隨時給予支持,多數患者多利用早晨作運動,尤其最近之電視倡導晨間早安運動,更對患者增加無比的鼓勵及信心。有關飲食方面,應控制鈉含量,多吃低血脂肪之食物,而抽煙更是有害無益,由下面討論之結果即可知,患病前有抽菸而得病的佔52.5%。並且年齡愈大應需要家人及公衛護士之協助,現居家照顧已漸深入民眾之腦海裹,認為有好處者,佔74.8%,因此在保健崗位上,公共衛生護士應認清自己之角色:(1)在家中協助病人維持及發揮身體功能及預防功能之退步,給予各方面之指導及聯繁。(2)協助重新適應環境所給予之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之挫折,以作到綜合性之護理。(3)早期發現異常,早期協助轉診醫療機構。(4)實施全民保健,評估社區之護理需要。(5)介紹有關的醫療資源,使之能善加利用。(6)鼓勵培養各種的休閒活動,以減少“文明病症”。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