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學場域的文本流動:胡風譯《山靈:朝鮮台灣短篇集》

2017 
中國翻譯文學自五四時期蔚為風潮,以譯介西方強國文學為主流,但也出現弱小民族文學的支流。弱小民族文學譯介傳統始於魯迅與周作人1909年編譯的《域外小說集》,主要譯介俄國及歐洲受壓迫弱小民族文學,一直接續至1930、40年代。在這樣的譯介風潮裡,胡風1936年編譯《山靈:朝鮮台灣短篇集》(簡稱《山靈》)以東方的朝鮮及台灣作家作品做為譯介對象,是當時少見的作法。本文考察《山靈》6篇小說刊載於日本及中國的脈絡,指出在原本供需自足的日本文壇轉向殖民地作家尋求作品的變化下,語言,出版者,作者等條件促成文本從殖民地往日本流動,再隨著中國弱小民族文學譯介風潮,被胡風夾帶至中國,做為控訴日本帝國暴行的範本,發揮反日情緒的煽動效果。東亞文學場域的文本供需力學變化促使《山靈》文本從殖民地往日本及中國流動。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