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次数移植 BMSCs 修复脊髓损伤的比较研究
2016
目的 观察经蛛网膜下腔不同次数移植的 BMSCs 在 Wistar 大鼠损伤脊髓内的存活、迁移及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修复的作用,探讨 BMSCs 移植的最佳次数。 方法 8 只 2 月龄 Wistar 大鼠,体重约120 g。取股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第 2 代 BMSCs,用 Hoechst 33342 标记。另取 75 只成年 Wistar 大鼠体重约 220 g,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T9、 10 SCI模型。随机分为5组(n=15), A组经蛛网膜下腔置管移植1次1 × 107个/mL BMSCs悬液0.1 mL(术后 1 周), B 组 2 次(术后 1、 3 周), C 组 3 次(术后 1、 3、 5 周), D 组 5 次(术后 1、 3、 5、 7、 9 周), E 组于术后 1、 3、 5、 7、9 周各注入 0.2 mL PBS 作为空白对照。SCI 术后不同时间点行大鼠后肢 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况,并行荧光显微镜、 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BMSCs 在体内迁移、存活及分化情况。 结果 术后 3 周,A ~ D 组 BBB 评分均有明显增加,与 E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lt; 0.01)。术后 7、9、12 周,C、D 组 BBB 评分均明显高于 A、B 组(P lt; 0.01),B 组高于 A 组(P lt; 0.01)。各时间点 C、D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荧光显微镜观察示术后 3 周,移植的 BMSCs 存活于损伤脊髓边缘, A 组细胞数达高峰;随后 A 组细胞数逐渐减少, B、 C、 D 组分别于术后5、 7、 7周细胞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12周C、 D组存活细胞数显著多于A、 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lt; 0.01);各时间点C、 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 HE染色示术后3周损伤脊髓形成的空洞A、 B、 C、 D组逐渐减小,12 周 C、 D 组空洞最小, A、 B 组次之, E 组最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神经丝蛋白 200(neuroflament 200, NF-200)细胞数变化趋势与 BMSCs 存活细胞数类似。术后 12 周 NF-200 阳性细胞数在 C、D 组表达较 A、B 组明显;神经元样细胞发出的神经丝穿过损伤区在C、 D组最明显, A、 B组较少。 结论 多次移植BMSCs更有利于SCI修复,移植以3次为最好。
Keywords: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