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小品論述(1911-1949)

2019 
漢語散文龐大的傳統資源,在文體現代性歷程中,具有複雜的辯證性。僅以進化、接受、傳承概括其現代性傾向,未必能盡得其貌。本文以三十年代晚明小品論戰為視角,逐步聚焦民國以來的「小品」論述,考察文人如何透過傳統「小品」文體觀念的更新,建立散文文體的現代模式。借助概念史的方法引導,本文更著眼回到與政治、國家息息相關的「民國」語境,嘗試析解出五四乃至三、四十年代,更多概念與文體演變的肌理細節,試圖跳脫文體線性的發展和取代。 「小品理論化」探討林語堂如何以「舒服感」做為理論建設的突破點,轉化晚明小品的性靈思想與自娛意識。透過身體、物件的提取,一方面更新「悅情適性」的內在審美模式,另一方面也推進周作人「言志」觀的發展向度。 「從性靈到抒情」聚焦施蟄存的現代派經驗,如何帶來現代小品論述的「再現代」。施蟄存小品文對非理性的情感書寫,成為新釋晚明小品「性情」概念的重要資源,推導出以「異化」感受為主的新抒情模式。 「小品衍義」考察左翼文人的小品觀。做為論戰的反方聲音,左翼文人以新興文學的社會觀點為資源,新詮晚明小品的社會意識與遺民情調,展現出憤怒憂鬱的情感脈動。既有衍義,也整全民國以來的小品論述。 「小品的另類建構」則以沈啓无的特異論調,探討自周作人以來,標舉「真我」的小品觀,從承接到裂變的軌跡。沈啓无滌除晚明小品的負面成分,以近乎「反小品」的極端形式,建構出另類的主體美學,成為非典型的異數。 本文嘗試處理傳統小品的美感資源,如何介入現代散文的文體建構歷程。在重層的概念疊映與疏離關係中,本文鋪展出一條在漢語散文豐厚的「傳統」基礎上,開發新文學通往「現代」的文體發展脈絡。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