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微出血患者的抗栓治疗:一个两难选择

2014 
对脑微出血的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核磁共振梯度回波T*2(Gradient recall echo T*2,GRE T*2)序列的应用。在GRE T*2及后续开发的磁敏感加权序列的脑部影像中经常可以发现一种小圆形、均匀一致的低信号改变,尸检资料证实陈旧性出血是这种影像改变的病理基础,局部沉积的含铁血黄素产生顺磁性效应,使病变局部呈现低信号。除信号特征外,脑微出血的定义中强调出血灶的“微小”特征,但并无公认一致的界定标准,病灶最大径<5、<7及<10 mm是3种比较常用的标准[1]。随着GRE T*2和磁敏感加权成像日益广泛地得到应用,脑微出血也成为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涉及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等多个方面。其中脑微出血对抗栓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