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非樂府題七言轉韻體詩」 的創體意義

2012 
從初唐到盛唐大約150餘年間,是唐朝七言詩體發展的變動期。《全唐詩》 從卷首到杜甫卷(卷216-234)以前,一韻到底的七言詩,十句以上的長篇只有7首,八句的七律只有336首,數量都不及七言轉韻體。 唐初七言轉韻體有 「樂府題」 和 「非樂府題」 兩種。由於這個體裁的淵源來自南北朝樂府,因而具有 「樂府題」 的面相,不足?奇。但自七言轉韻體出現以後,就有一股力量,要把這個體裁脫離樂府屬性,從題目到內容都不受樂府影響。也就是說,要讓七言轉韻體以 「非樂府題」 的面目發展,成?像五言古詩、五言律詩那樣,可以自由書寫 「我情」 與 「今事」 的詩體,這樣的努力,乃是一種創體的工作。在七言律詩和七言古詩?未確立地位前,朝向這個角度創體的必要性明顯存在。 到了杜甫的時代,七律已經確定成?唐代七言短篇詩體的代表,一韻到底的七言長篇,也?將?生新的七古體裁,七言轉韻體則退出主要詩體的地位,以「七言歌行」或「樂府歌行」之名,被附屬在七古之後。雖然這項七言轉韻體 「非樂府化」 的創體工作?未成功,而其過程?十分有意義。 本文以唐詩現地?究法進行?究,採用 「以唐詩?現地」 的法則,直接採取 《全唐詩》 ?現場證物,進行證據考察,以期還原這一段詩史的?相。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