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紫色缅甸尖晶石热处理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016 
选取5颗粉色—紫色缅甸尖晶石原石为实验样品,分别在1 200℃和1 600℃下进行恒温10h的热处理实验。通过分析样品成分及热处理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发现粉色—紫色尖晶石样品均为含微量Fe元素的镁铝尖晶石,且在350-600nm范围内出现吸收带的位置基本相同,其致色原因与八面体中Fe^3+和四面体中Fe-(2+)的自旋禁阻跃迁及二者间电荷耦合作用有关。对比样品的两次热处理后紫外-可见光谱结果发现,热处理过程促进350-430nm及500-600nm范围内吸收强度增加,前者与高温下尖晶石内部结构无序引起近紫外区O^2-→Fe^2+、Fe^3+离子间电荷转移作用增加有关,后者由进入四面体内部Fe^3+同相邻位置内Fe-(2+)共同作用产生。在经1 600℃热处理后,近紫外区吸收边强度再次增加使样品光谱发生明显改变,色调偏红,部分样品因热处理诱发内部裂隙、透明度降低,热处理效果不明显。
    • Correction
    • Source
    • Cite
    • Save
    • Machine Reading By IdeaReader
    0
    References
    0
    Citations
    NaN
    KQI
    []